
大陆赠送给台湾的大熊猫“团团”去世了,龙应台再次借此事件发表言论。她让人反感的,不只是把这只熊猫戏称为“黑白无常”,更令人恶心的是,她竟然在享用“团团”熊猫血制成的馒头,借此炒作话题。
这些年来,台湾对中文词汇的滥用已成常态,他们非但不感到羞耻,反而自豪异常。龙应台本人文字功底薄弱,政治敏感度也不高,竟然把“团团”称作“黑白无常”,自以为幽默玩梗,却激怒了大陆和台湾的民众。事后,她仓促改称“黑白肥肥”,试图缓和风波。
她写了几篇追忆“团团”的长文,结尾却说自己对“中国的感情是有条件的”,强调两岸关系的核心不在“团团”或“圆圆”,也不在民进党,而在于“文明”,即是否能用“文明”的名义说服她支持统一。表面上似乎呼吁两岸和平,实则在吹捧国民党蓝营的“独台”立场。
龙应台口中的“文明”,无非是指政治体制、经济模式和社会秩序,也就是所谓的“西方普世价值”。她表达的不过是台湾的优越感和对大陆的轻蔑。面对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现实和政治乱象,她选择回避,却在文字间对大陆频频嘲讽。她凭什么谈“文明”?
展开剩余73%那么,究竟是谁把龙应台抬到了不应有的高度?实际上,她对政治、社会、文化的理解十分肤浅。虽然她曾受邀在大陆多所著名高校演讲,但内容常是“无视大国崛起,更关心小民尊严”之类的偏颇言论。
她在大陆的演讲,本质上是婉转的“意识形态、民粹主义”宣传,意图瓦解中国人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,希望大陆人像部分台湾人一样,屈服于“西方一元论”,但她彻底失败了。
在香港大学,她演讲题为“一首歌,一个时代”,却因各种阴阳怪气的论调遭到现场师生反感,最终全场师生齐唱《我的祖国》,以实际行动反驳她的观点,这才是真正的“文明”。自那以后,她几乎不再到大陆演讲。
虽然龙应台失败了,但大陆仍有不少人未看清她言论的本质。她谈台湾社会和政坛时,国内舆论很少回应,但谈“两岸议题”时却流量很大。我认为,这现象背后有两大原因。
第一,社会普遍误以为“文人代表社会良心”、“文人的政治思维高明”。但历史上,文人士大夫阶层从汉唐起,地位有限,真正决定政权的是皇权和门阀。宋明以后文人阶层崛起,但历史上不乏作恶的文人。将“文人”一概视为“社会良心”,是自宋明以来文人士大夫的自我美化和概念偷换。如今全民皆读书,这种看法更不符合实际。龙应台虽是文人,却是隐形的“蓝营独台”思想传播者,是阻碍中国文明发展的毒瘤。
第二,大陆统战工作存在不足。龙应台在大陆曾很受欢迎,频繁受邀演讲,显然是统战的一部分。但像她这样的台湾人很“聪明”,一方面利用统战扩大影响力赚钱,另一方面却在言论中暗藏分裂信息,强调与大陆的差异。
这类“两面派”中,一部分本身就是“独台”分子,另一部分则是故意借助两岸未统一的局面榨取利益。统战初衷虽好,但最终却培养出更狡猾的“台独”顽石,甚至形成“两岸议题利益集团”。如何改进对台统战,仍是难题。但像龙应台这样的人不该再被推上台面。
从各类街头采访看,真正有效的仍是硬实力——大陆的经济、科技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才是最有力的统战武器。龙应台小时候写赞美蒋介石的作文获奖,长大后歌颂台湾民主,利用两岸关系好的时机到大陆演讲赚钱,而当关系恶化时,又吃“团团”的血馒头炒作,借机宣称“能否用文明说服她支持统一”。
这样的龙应台,永远不可能名垂青史,最多只能避免被人遗忘为臭名昭著的人物。总之,谈文明这种话题,她这类投机取巧的文人根本没有资格发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