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果要从中国众多姓氏中挑选一个,能够拥有数千年传承且族谱从未中断的,你会想到哪个呢?
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会感到迷茫,因为如今真正重视族谱的姓氏其实并不多,尤其是那些依照族谱来给子孙起名的家族,数量更是少之又少。
然而,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,部分姓氏对族谱的维护极为重视,孔姓便是其中的典范。
“天下孔姓是一家”这句俗语绝非随口而说,它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。孔氏族谱保存完整,且被尊为“天下第一家”、“儒家第一姓”,这份荣耀都源于孔子的卓越始祖身份。
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,儒家思想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治国根本。在尊孔崇儒的时代背景下,孔子的后裔自然得到了统治者的格外关照和优待。他们所继承的世袭爵位,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自汉高祖十二年起,孔子的第八世孙孔腾被刘邦封为奉祀君,此后孔氏嫡系长孙便拥有了可以世袭的爵位。千余年来,虽然封号多次变迁,但孔姓嫡长孙的荣耀却始终未曾消减。
展开剩余81%到了宋朝至和二年,封号升级为“衍圣公”,意为孔子圣人血脉的延续者,这一称号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。
历朝历代,衍圣公都享有显赫特权,宋朝相当于八品官,元朝提升为三品,明朝初期更晋升为一品官员,清朝时甚至允许他们骑马出行,且能行走于皇帝专用的御道上。衍圣公府的规模仅次于明清皇宫,是当时最大的贵族府邸之一,荣光无比。
孔子后人中最有面子的婴儿莫过于孔德成,他是孔子第77代嫡孙,第31代衍圣公。孔德成出生时不仅有军队护卫,还受到北洋政府隆重庆祝,鸣礼炮十三响,盛大仪式前所未有。
讲到孔德成的故事,不能不提他的父亲孔令贻,孔子第76代嫡孙。孔德成的荣光,离不开孔令贻的一系列努力与影响。
清末民初,社会动荡,孔令贻深陷时代洪流,他极力拥护帝制,表现出明显的保守倾向。清朝灭亡后,地方推举他为国会议员,但他坚持信念拒绝接受。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时,他第一时间上书表示祝贺。
袁世凯图谋称帝暴露后,孔令贻积极参与筹安会,并自任教育界请愿团理事长,极力劝说袁世凯放弃称帝。孔令贻的支持给袁世凯些许底气。袁称帝后,孔令贻被加封郡王,但在公众抵制下,这场复辟终究失败,令他失望至极。
两年后,张勋打着拥戴清废帝溥仪的旗号入京,孔令贻又燃起希望,立即发贺电称“日月重光,普天同庆”,并筹集巨款准备为张勋在曲阜建立生祠。最终,张勋复辟再次失败,孔令贻成为历史笑柄。
除政治上的不合时宜,孔令贻最大忧虑是未能留下嫡长子。他肩负着为圣人传宗接代的重责,若无嫡孙,孔子后裔断代,将难以面对祖宗的期望。
孔令贻的原配孙氏早逝,未育有子女。小妾亦未能生育。忧心忡忡的他续娶陶氏,陶氏生下一个儿子,但不幸夭折,之后再无孕育。
连番打击让孔令贻心灰意冷,却不甘放弃。在陶氏建议下,他收养陶氏的贴身丫鬟王宝翠为侧室。王宝翠比之前几位夫人更加争气,先后生了两个女儿,但男丁依旧未见踪影。
孔令贻逐渐年迈,心中忧虑愈加沉重,正准备向孔子请罪时,王宝翠又一次怀孕。可惜他在她怀孕五个月时突然病倒,面对腹中尚未分晓性别的胎儿,孔令贻给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写下恳切信函。
信中坦言:令贻年近五十尚无子嗣,幸今年侧室王氏怀孕,已满五个月。若生男孩,将依规继承衍圣公爵位。孔令贻病重,恐无缘再盼嗣子。
徐世昌无可拒绝,只能遵循孔令贻所言的“定例”予以认可。
孔令贻不久后辞世,留下无限遗憾与期盼。
民国九年正月初四,王宝翠即将分娩。为防意外及保护胎儿,徐世昌派军队严密守护产房,还特派将军镇守孔府,并邀请山东省省长屈映光及颜、曾、孟三氏的奉祀官共同监督。
孔府也极为重视,将与孔家血缘最近的十二位长辈老太太请来陪伴守护。
王宝翠最终诞下一男婴——孔德成,孔府终于得以延续香火,北洋政府在曲阜鸣礼炮十三响庆祝孔氏圣裔不绝。孔德成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最具仪式感和排场的婴儿。
孔德成满百日,徐世昌亲自下令,正式让其袭封第31代衍圣公。后来衍圣公封号更名为“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”,孔德成也成为这一封号的最后继承者。
遗憾的是,新中国成立前夕,孔德成接受台湾当局邀请迁居台湾,后终老于彼岸,未曾返回大陆。
参考资料:《末代衍圣公》、《孔氏族谱》等。
(图片来源于图网,侵权请联系删除)
发布于:天津市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